教联体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教聯體建造是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展開的重要舉措,有助於促進師資共配、研訓互動、課程共建、質量共提,盤活優質教師資源,共享兩邊教育資源,實現教聯體校園協同展開。湖北民大附屬小學和崔家壩鎮小學探索的教聯體建造,能夠為其他教聯體校園提供一定的借鑒。」1月12日,恩施州委宣傳部主要負責人到恩施市崔家壩鎮小學調研教聯體工作後認為。
走進崔家壩鎮小校園園,靚麗的地上彩繪映入眼簾。為提升孩子們的課間日子質量,在教聯體中心校專業美術老師的輔導下,因地製宜、巧妙設計製作了「跳房子」「水果蹲」「五子棋」「識掛鐘」等遊戲圖景,形狀各異的彩繪讓校園空地成為孩子們課間活動「最火打卡地」,也成為校園一道別具特征的風景線。

2021年,崔家壩鎮小學被納入湖北民大附小教聯體成員校,交融城區校園一體化辦學,在教聯體中心校的全面幫扶下,崔家壩鎮小學辦學條件和師資力氣快速提升,城鄉教育間隔逐漸縮小,轄區內生源相對安穩。

校園辦理科學化。湖北民族大學附屬小學教聯體成立以來,以「八大行動」為抓手,互融互通,共建共享,成員校參閱中心校辦理準則,結合本校實際,完善各項評優表模準則,並在支委會、職代會上通過,正在校園辦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城區先進的辦理理念在村莊落地生根,村莊校園的辦理越來越科學化。
文明建造內在化。通過中心校輔導,崔家壩鎮小學構成了「誌」文明系統。該校以「誌存高遠」為校訓,以立誌、行健、成業、致遠為校風,凝集「有誌者,事竟成」的精神;以篤誌、安康、博學、善教為教風,建造「情投意合」的教師隊伍;以明誌、健體、樂學、向上為學風,培育「聚精會神」的少年。栽下梧桐樹,引來鳳凰棲。校園那一排巨大的梧桐樹,歷經了30多個春秋,見證了幾代人的生長,成為校園文明「實」載體;鳳凰則成為校園文明「虛」載體,「真假相生,生生不息」,正是校園誇姣願景。在此基礎上,構成校園「梧桐樹課程」系統和「金鳳凰課程」系統。其間,「梧桐樹課程」即基礎性課程,包括國家和地方課程;「金鳳凰」課程時校本課程即拓展性課程,包括剪紙、蓮香、腰鼓、葫蘆絲等。以課程為載體,把文明滲透到師生的教育活動中,成為校園的靈魂。
教育慣例精細化。成員校與中心校同步,展開教育慣例查看,每月一次。截至現在,已連續展開10余次慣例大查看,每次查看後,教務處、教科室將優異教案、特征作業設計、精美書寫,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表彰優異,倡導向優異學習,不斷補齊短板,使成員校的教育慣例備、教、輔、改、研呈現出深耕細作精細化的局面。
德育活動質量化。成員校通過多年的沈積和展開,德育活動現已構成一定特征,尤其是國旗課程、非遺傳承課程、大課間課程、行列隊形課程、講堂禮儀課程等特征明顯,已構成模塊和序列。在教聯體中心校的輔導下,德育活動向質量化展開,從頂層設計到活動施行、從活動進程到活動總結宣傳,中心校都親自輔導,並構成論文獲得效果德育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和提升,向質量化展開。
專業生長常態化。民大附小教聯體通過「三個講堂」,常態化召開行政會,展開團體備課、聽評課活動、送課活動,帶動村莊校園教師專業生長。一起,教聯體中心校與成員校同上美術課、音樂課,解決鄉村校園藝術老師緊缺問題,讓村莊孩子和城市孩子享受相同的專業音美課程。教聯體中心校做到了有求必應,既有固定團體備課時刻,也有自在溝通的時刻。成員校也把自己的特征校本課程剪紙送到中心校。跟著「互聯網+教育」數字系統的使用,徹底打破校區間的時空間隔,促進了辦理、教研、教育的深度交融,教師專業生長和溝通成常態化。
「通過『以城帶鄉』雙向活動、『走教幫扶』跨校共育,『團體備課』同研討、『聯合教研』共研修、『青藍結對』促展開等方式,提升了兩校教師的專業生長,促進了師資培育內在展開。」湖北民大附屬小學負責人袁紅柳表示。
現在,在湖北民大附屬小學的引領下,崔家壩鎮小學被湖北省教育科學究院頒發「楚天少兒全民閱覽示範校」「紅紐扣閱覽聯盟單位」、恩施市「勞動教育示範校」、恩施市「課後托管服務示範校」「辦學質量示範引領校」等多項榮譽,在「精品課」和「532」全市賽課中獲得新突破。
「城鄉教聯體建造,激發了城鎮教育活力,讓我們鄉村的校園看到了希望,孩子享受到與城區相同的教育資源,學生就近入學,家長也定心。」崔家壩鎮小學負責人驕傲地說。
據了解,2023年秋季,在城鎮生源急劇流向城市的進程中,崔家壩鎮小學生源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有20多人回流。一起,崔家壩鎮小學又把這種教聯模式輻射到全鎮的各個村小,一起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一起締造誇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