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教育方面的重视和支持远比天赋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2022年9月,13歲的李之城步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迎來了自己的大學日子。

2歲知道3000個漢字、3歲上小學、6歲登上央視舞臺、7歲上初中,10歲入讀高中……這是「神童」李之城的人生軌道。而最近一次取得媒體的註重,是上一年他12歲時,取得多倫多大學選取告訴書。

面臨媒體和外界「天才」的點評,李之城的父親李朝曙並不認同:「假如你以為天分足以協助他取得成功,這十年咱們為啥還需要花那麽多功夫教育他?究竟咱們離清北的分數還差幾十分。」相比起天分,李朝曙以為家庭教育和孩子本身的繼續盡力,才是李之城取得這些成果的關鍵。
現在,當同齡人剛進入初中之時,這個13歲的男孩已進入大學開端獨立的日子。開學一個多月來,大學不同的日子和學習方法以及人際聯系,都是李之城還在試著處理的新問題。
李之城長時刻堅持跑1000米,現在身高現已「神童」養成從小引導他對學習的熱心和愛好進入大學今後,13歲的李之城大多數時刻都泡在圖書館。
李之城告知紅星新聞記者,最近他在讀《Thomas' Calculus》,一本關於微積分的全英文著述,他現已看完的四個章節,涵蓋了從回憶高中階段函數的性質,到極限的概念和定義、求極限的方法,再到微分的概念和應用。
現在,李之城所學的專業常識包含數學、化學、計算機三部分。在高等數學、金融數學、數學分析三門數學課中,他選了最難的數學分析,許多的時刻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數學上。李朝曙稱,兒子從小就體現出對計算和編程方面的天分,可以獨自安裝新電腦的悉數操作系統與軟件,也能進行簡略的修理,還懂得操作十多種在線教育平臺。
除了數學,李之城還對英語體現出了愛好,在他的方案裏,之後還會花時刻研讀一些圖書館收藏的外國原版報刊,比方《華盛頓郵報》《衛報》《泰晤士報》,「這些報紙既可以協助我了解最新的世界時事,也可以提高我的英語水平。」
其實,李之城的英語水平相較於大多數同齡人來說已然不錯,這得益於他的英語啟蒙有必定的環境根底。李之城的母親「身世」英語專業,曾在外企任職,可以在家中教導他的英文學習。平常,爸爸媽媽也會有意識地引導李之城使用英語,比方全家每周有1-2天,餐桌上必須全英文溝通。
李之城小時分在中央電視臺節目現場,承受何炅抗日戰爭500題大挑戰在李朝曙眼中,兒子對學習的熱心和愛好,是因為他們夫妻倆從小開端的有效引導。李之城1歲多時,體現出了傑出的調查才能和回憶才能,他和妻子就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常識和測試,自己編了「京基一百像香蕉,COCOPARK像蛋糕,地王大廈像把刀」等200多個口訣,加強李之城對外界的感觸和回憶才能。
曾經有家長質疑李朝曙的教育方法,以為過早讓孩子進行學習會讓他失去童年的高興,但李朝曙覺得李之城的童年是在「歡笑中度過的」——在玩具方面,他們給孩子買了許多類似「四分之一圓」「四輪車」「邏輯狗」等益智類玩具,「孩子特別願意玩,一個玩具能玩5-10年,並且還沒玩厭,一直在玩。」
進入大學「對我的自律要求提高了,還需加強」
李之城上一次被媒體會集報導,是2021年,他以12歲的年歲成功請求多倫多大學。
拋棄前往多倫多大學就讀的時機,在李之城口中並不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他表明,在拿到選取告訴書後,他考慮到世界疫情形勢,出國讀書不太實踐,仍是更期望參與高考:「我的年歲比較小,和大哥哥大姐姐們比起來,語文科目成果還有距離。我會盡力縮小這個距離,期望能考上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學,今後有時機再出國深造。」
李朝曙則向紅星新聞表明,疫情僅僅他們顧忌的要素之一,李之城究竟年歲還小,假如出國讀書,作為家長他們必定期望陪讀,但現在看來並不具有陪讀的條件。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年歲還小,出國的需求並沒有那麽迫切。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坐落深圳市龍崗區,創立於2012年,選用香港中文大學學術質量操控和學位頒授規範,在教育和日常管理上與內地其他高校略有區別。比方書院製度,就有別於其他大學的學院。書院負責管理學生宿舍、食堂、音樂室、健身房等「專業教育以外的一切事情」。該校區現在共有6個書院,其間5個距離教育區都有一段距離,需要乘坐10分鐘左右的公交車。
李之城就住在遠離教育區的書院裏,這一點讓李朝曙頗為憂慮。他試圖幫兒子跟校園洽談,請求調換到離教育區比較近的書院,但校方沒有答應,「他們可能覺得你要鍛煉。」
開學第一天,李之城承受校園宣揚組采訪此外,和小學、中學不同,大學裏有更多學習之外的閑暇和自在。到校園報到當天,13歲的李之城就參與了學生會,並自動運營起兩個和校園有關的大眾號。前段時刻一堂爭辯課,下午17點下課今後,晚上22點李之城就把課上爭辯的2萬多字文字稿整理出來發到了大眾號上,讓教師和同學們都「驚呆了」。
偶爾,李之城在大眾號等業余方面投入太多時刻,李朝曙會忍不住去提示他,「他有時分幾篇文章搞一天,我就說你是不是還要學點數學?」在他看來,李之城的年歲始終是個客觀的問題,別的孩子大學現已放養了,他們仍是需要略微催促一下。
關於父親的「緊張」,李之城體現出了超出年歲的老練反響:「大學對我的自律要求提高了,我需要愈加自覺地安排每天的使命,在這方面我還需要加強。」
人際壓力「朋友求精不求多,他究竟只要13歲」
李之城的學習生涯,比同齡人更早也更短。3歲時進入小學,隨後不斷跳級,7歲升入初中,10歲經過中考進入深圳名校深圳外國語校園,成為那一屆最小的高中生。
除了日子自理方面,李之城的人際聯系也讓李朝曙放不下心。
小學的時分,李之城和同學們的聯系十分親密,因為年歲距離不大,身邊的同學都很關心他,「幫他穿衣服,乃至幫他系鞋帶。」到中學階段,年歲距離逐步拉大,同學對他的反響逐步分化:有的同學會清晰表明接近,願意承受他的課業教導,還有同學管他叫「李哥」;但有的同學則以為他不行獨立,有什麽都要跟家長說,對他孤立。
中學期間,李之城地址的一個班流行誇誇遊戲,每個人碰頭都會相互誇獎對方的長處,後來換了班,他逢人就說的誇獎,成了同學們耳朵裏的諷刺。李之城喜歡寫詩,分別為高中母校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創作過詩篇,得到了教職工和家長們的稱譽認可,但在部分同學看來,這是「遊手好閑」「老搞這些事」。他自己辦大眾號,想邀約一些考進名校的考生做約稿共享,也被以為在「炫耀」。
李朝曙把這些體現理解為這代孩子過於個性化,又不行老練,「有的同學可能會覺得跟他(李之城)在一同有壓力,當然了,你周圍一個孩子那麽小,被他超越會不會覺得自己沒面子?」
但讓李朝曙感到欣慰的一點在於,中學以來兒子在每個班裏都能交到兩三個好友,對方會議現出對李之城的關愛和照料,「整體來說不影響全局,他的幾個好朋友還可以在群裏邊常常共享一些各個校園的情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至於李之城在大學裏的人際往來,李朝曙也不打算強求交到多少朋友,「咱們本來其實挺想說,同學之間堅持一個友誼就可以了,孩子的社交才能還沒達到這個水平的,不必定要和大孩子徹底渾然一體。朋友求精不求多,他究竟只要13歲,等他大了朋友自然就更多了。」
李之城上大學今後,李朝曙給兒子上了一節性別教育課,著重保持合理社交距離的重要性。他憂慮兒子和同學共處的過程中,會提前接觸到一些超越這個年歲的信息,「少兒不宜的內容盡量不要當他面講」。
和充滿擔憂的父親不同,李之城自己則體現得很樂觀,「我常常和同學談天,評論專業課問題,也聊一些吃穿住行的內容,我常常和同學一同吃飯,請同學喝奶茶,吃麥當勞。有幾個朋友很喜歡和我談天,好些老友們也會常常在我的朋友圈點贊留言,我覺得特別親熱。」
高中班主任沒給過他特殊照料,「他習慣得很好」
範澄韻是李之城在高中階段的好朋友之一,現在在海外留學,在她看來,當時班裏最小的同學李之城開朗生動,「很有他這個年歲該有的靈動」。在範同學回憶裏,李之城很喜歡共享自己的日子,常常和朋友們在一同談天,對班裏的文體活動也很上心,「是個多方面開展的學生」。
因為年歲差異,李之城遭到過同學們的誤解,班裏有人在背後議論李之城,乃至說他的壞話。但範澄韻表明,李之城知道今後照樣熱心地和對方共處,「他不會去惡感這個同學,或許是以相同的方法進行反擊。」
「膽子大」,是深圳外國語校園石副校長對李之城最深的形象。他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這個孩子時,對方上來就問,「你是校長嗎?我來到這個校園之後,我年歲比較小,你們有沒有關於我的具體培育方案?」
深圳外國語校園給李之城的承諾,是采納雙校區聯合培育方法,讓李之城在兩個高中部之間自主選擇學習地址。在石副校長看來,李之城很清楚自己在學習上的優勢和不足,主意都很「正」。但他也坦言,在接收李之城的時分校園也有過顧忌,主要是憂慮李之城能不能習慣,「咱們可以在日子上給他一些照料,但究竟他也要跟同學往來,那麽他有沒有同齡人的這一些認知?」
調查一段時刻後,石副校長打消了自己的憂慮,李之城和同學們共處得很和諧。有一次他正午巡視教室,看見李之城在教室裏和同學們一同自習,自動跟同學共享解題思路,儼然現已渾然一體。
李之城和高中教師合影李之城和範澄韻的班主任劉教師則表明,她從沒在班裏要求過同學們給李之城特殊照料,在她看來,李之城徹底可以被平等對待,「他習慣得很好,不需要把他作為年歲很小的孩子,平常各方面也都能達到教師的要求。」
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和李之城的共處,也是一種平視的狀態。範澄韻還記得,有一次李之城和同學發生誤會,找她傾訴,自己並沒有把他當一個小孩子去安慰,而是作為同齡人給出了比較客觀的建議。
「神童」父親家長對教育的註重和支撐,比「天分」重要李朝曙介紹,兒子一兩歲的啟蒙階段,他和妻子都在正常上班工作,直到懷上二胎,妻子才做了幾年全職太太。現在李之城的弟弟上小學了,妻子又繼續回去工作了。
關於許多雙職工家庭來說,孩子啟蒙培育是很難親自完成的,李朝曙坦言,他靠家教。
「咱們把一般初中、高中學歷的阿姨給他『升級』到大學水平的阿姨 ,基本上就能教我孩子許多東西了。即便還有不懂的,咱們都給他提供了工具、書本。」
進入應試教育體系後,教導的使命從阿姨轉移到家教身上。
李之城的家教上課前都要先經過李朝曙的額定培訓,「我會讓他試講一節課,然後指出來講得欠好的當地。」但李朝曙稱,他們請家教的總時刻並不多。
在這位「神童」的父親眼中,爸爸媽媽在教育方面的註重和支撐,遠比「天分」發揮著更大的效果,「不全是你個人的盡力,你的盡力加上教師的教育,加上爸爸媽媽給你的資源,雖然說不上多優異,但是這個成果是咱們經過團隊合作共同發明的。」
李之城和外國小夥伴一同玩遊戲李朝曙說,他曾帶著孩子到全國各地、全世界去遊歷,比方說去歐洲,但必須把歐洲通史看完,看完再去。
李朝曙有時要到各地去進修,提出假如李之城想一同去,就要做好方案。他會給李之城幾本厚厚的旅行指南,李之城則需要盡力地在紙張上畫出思想導圖,結合地圖規劃出旅行線路,並在圖標上把目的地的那些標誌性景點都畫出來。
其實,擬定方案僅僅走個過場,李朝曙的目的是想讓兒子可以自動學習一些各地的人文前史,也讓他產生經過盡力取得成功的成就感,「至少他以為是他自己一步步發明了這個奇觀:你看,我經過盡力去了那個當地。」李朝曙表明。